院内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院内新闻

学院、重点实验室获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结果,我院刘植副教授获批1项面上项目《中原邙山黄土与东欧多瑙河黄土磁性特征及变化机制的系统性对比研究》(项目批准号:42472248),立项总经费50万元;丁永霞副教授获批1项青年项目《气候和大气CO浓度变化下黄土高原典型作物种植适宜度模拟研究》(项目批准号:42401338),立项总经费30万元。学院在2024年国家基金申报工作中高度重视,提前安排,从选题、撰写、形审等多方面聘请了多位专家开展了多轮的打磨、修改、润色,并与各位申请者逐一交流、探讨,帮助大家提升基金本子的质量。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取得更好成绩。

面上项目简介:中原邙山黄土约25万年以来的沉积厚度达到近100m,与之对应的是其磁化率值的显著减小,被认为是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入海进而改变了风尘物源的重要证据,但该问题一直存在很大争论。从黄土磁学的角度看,一是因为对邙山黄土不同沉积阶段的磁性特征及其变化机制的认识不够深入,二是因为对磁化率指标的解释尚未得到更大范围的验证。在前期对东欧黄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多瑙河沿岸的黄土沉积在物源类型、沉积方式、磁性变化模式上可视为邙山黄土的理想“相似型”。因此,本项目拟从环境磁学的角度对邙山黄土与多瑙河黄土的磁性特征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结合粒度和地球化学等指标,探索这类以河流冲洪积物/河漫滩为主要物源,经近距离风力搬运所形成的黄土的磁性变化机制,进而探究其与中国黄土高原典型黄土的区分标准。项目的开展不仅可以在更大范围内细化黄土磁性变化的成壤模式机制,还有望为与邙山黄土磁性变化相关的黄河演化等问题提供参考信息。

青年项目简介:黄土高原是我国粮食安全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气候和大气CO浓度变化下如何规划以高产稳产为目标的作物种植,是保障该区粮食安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已有研究侧重于在现有种植区内如何提高作物产量,忽略了作物种植与自然环境资源的时空匹配,缺乏以产量为基础的作物种植适宜度研究。基于此,本项目拟以黄土高原典型作物(玉米、冬小麦、春小麦以及大豆)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内容:①利用时空降尺度方法建立研究区长时间序列1km逐日气象数据集,并评价其可靠性;②基于多源观测数据,校准研究区典型作物在动态植被模型(LPJ-GUESS)中的生态生理参数并评价模型模拟精度;利用校准后的模型,模拟分析气候和大气CO浓度变化下研究区典型作物潜在产量从当前到本世纪末的动态演变;③基于模拟的潜在产量,构建作物高产稳产综合评价指标、量化作物种植适宜度、确定作物种植适宜区。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以高产稳产为目标的作物种植规划提供依据。(地理与环境学院 文/马琳 审核/张俊辉)

Copyright © 2017 地理与环境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 网站管理

地址:宝鸡市高新大道1号 邮编:721013

电话:0917-3566337(党政办公室) 0917-3566335(学生工作办公室)